野生動物保育

大貓熊保育教育

賦予保育教育定位

1999年,物種保育繁殖專家群 (CBSG) 召開「大貓熊保育評估暨研究技術研討會」(Giant Panda Conservation Assessment & Research Techniques Workshop),會中確認,保護大貓熊現存的棲息地和野外種群是保育大貓熊首要的目標,藉以發展支持總目標下的3項策略,其中一個策略就是「利用圈養種群進行全球性保育宣導教育」。

與會的專家學者共同支持,為了延續物種的存在,有必要透過國際交流合縱連橫,拯救即將消失的物種;而為確保物種存續,更需要以全球之力共同保護環境、維持棲地健康。要達成這個目標,非得有全面的推廣教育才行,因而明確揭露圈養種群在大貓熊保育中承擔的重要角色正是「教育」。

大貓熊生活照1
大貓熊生活照2

展示重點方向

  • 建置完整的大貓熊解說設施,引導民眾更清楚認識大貓熊、更深入理解大貓熊所面對的生存壓力。
  • 使民眾瞭解,除了大貓熊以外的其他熊科動物,在野外也同樣面臨族群存續的危機,包括氣候變遷、棲地零碎化、獵捕行為等與人類有關的因素。
  • 讓民眾瞭解動物園如何推動及參與熊科動物的域內與域外保育。
  • 闡明大貓熊來臺的價值及動物園所扮演的核心角色,呈現臺北動物園在本土野生動物保育及研究所做的貢獻。
  • 將民眾對大貓熊的關愛擴大到對本土瀕危物種的關心,促使更多民眾參與保育行動,並積極遊說企業為生態環境盡心力。
  • 持續導入並推動大貓熊相關研究,藉由國際交流提昇技術與研究成果,應用於本土物種的研究。
大貓熊生活照3
大貓熊生活照4

野生動物保育

支持保育行動

野生動物保育越來越重視動物園所扮演的角色,有鑒於天然棲地短期內難以恢復,全球動物園界所共同圈養的諸多瀕危野生動物族群,不僅象徵各物種有朝一日能再度重返自然的生機,更是提供民眾參與保育事務的契機。

人人皆可為動物的未來共同努力,期望更多民眾加入,參與保育行動,為生態環境盡一份心力。

大貓熊圓寶

野生動物保育

認識保育大使

整合保育

整合保育 (One Plan Approach Conservation, OPA) 係為連結野生族群的域內保育 (In-situ Conservation) 與非野生族群的域外保育 (Ex-situ Conservation) ,透過區域性至全球性的物種族群管理,協助或主導國際保育合作計畫的資助與規劃,讓域內外的保育工作能彼此合作、相輔相成。

近年來,國際上在執行野生動物的保育工作,已逐漸朝向整合保育計畫 (One plan approach, OPA) 的方向發展,臺北動物園經過多年的努力,現為歐洲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Zoos and Aquaria, EAZA)和世界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 (World Association of Zoos and Aquariums, WAZA) 及東南亞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 (Southeast Asian Zoos and Aquariums Association, SEAZA) 的成員。同時,也參與國際間的重點物種調度及族群管理交流,像是加入EAZA域外計畫 (EAZA Ex-situ programmes, EEP) 於2015年順利自法國、捷克引進3隻非洲野驢個體,以及在2019年至荷蘭 Apenheul Primate Park 引進2隻雌性大猩猩。未來動物園將持續與國際溝通,並調整園內的典藏計畫,以符合整體族群需求,更有效發揮動物園有限資源,共同為物種存續而努力。

物種介紹

  • 中華穿山甲
  • 歐亞水獺
  • 石虎
  • 無尾熊
  • 棉頭絹猴
  • 馬來貘
  • 金剛猩猩
  • 非洲野驢
  • 黑腳企鵝
  • 臺北赤蛙
中華穿山甲 Chinese Pangolin
  • 學名:Manis pentadactyla
  • 食性:螞蟻和白蟻
  • 分布:臺灣、尼泊爾、錫金、緬甸、泰國、中南半島、中國大陸南方、海南島

一身擁有像盔甲般的鱗片,遇到危險時,會蜷縮起來保護自己。沒有牙齒的牠們,會善用細長的舌頭協助舔食蟻窩。

中華穿山甲屬於夜行性的穴居動物,會選擇約30度的土坡,利用前肢尖爪、挖出適合居住、覓食、能躲避的坑洞穴,洞口多朝向西南方。

世界上共有8種穿山甲,分別適應亞洲和非洲等相對溫暖的氣候環境,但近年來,因為食用和傳統藥補等用途,被大量捕捉、盜獵和走私,面臨了極度危急的生存考驗。

穿山甲生活照1
穿山甲生活照2
歐亞水獺 Eurasian Otter
  • 學名:Lutra lutra
  • 食性:肉食性,包含水中無脊椎動物、甲殼類、魚類、兩生爬蟲類及水域附近的水禽、嚙齒類等其他小型哺乳類動物。
  • 分布:歐洲、亞洲;臺灣原分布全島海拔1,500公尺以下的溪流及其附近,為多年來本島已無蹤跡,僅金門地區有小族群記錄。

流線型的身體,毛短而密,腮鬚具有觸覺,能偵測周圍細微變化, 四肢各趾間有蹼,擁有粗壯的尾巴,是個游泳高手。

不論水陸行動都很靈活,喜歡在夜間活動,會在水邊土堤或是草叢築巢;具有臭腺,受驚嚇或危機時,會釋出異味避敵。

近年來,因為人為開發速度加快、濕地遭到破壞與污染、水路截斷和路殺等原因,面臨了極大的生存問題。

歐亞水獺生活照1
歐亞水獺生活照2
石虎 Leopard Cat
  • 學名: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chinensis
  • 食性:肉食性,以小型動物為主。
  • 分布:臺灣、中國大陸南方至南亞、東南亞、海南島

身上有類似錢幣的黑褐色斑點,額頭有兩條灰白色縱帶,縱帶兩邊為黑色縱帶,耳後黑色有白斑。

石虎主要棲息在淺山地區,喜歡單獨行動,白天於樹洞岩穴中休息,善於爬樹。會捕食魚類、鳥類、鼠類、蛙類及哺乳動物幼獸等。

近年來,因為人類的經濟活動發展,土地開發利用、人為獵捕壓力、路殺,以及受到流浪貓狗的競爭、攻擊和疾病所影響,面臨了極大的生存威脅。

石虎生活照1
石虎生活照2
無尾熊 Koala
  • 學名:Phascolarctos cinereus
  • 食性:桉樹 (尤加利樹) 為主
  • 分布:澳洲大陸的東部及東南部

無尾熊由澳洲北部到南部毛色逐漸變深 (灰色、紅褐色、灰褐色)。2趾與3趾對握的前掌構造能提供較強的抓握力,前掌所有的指端都有彎曲程度很大的勾爪,以利攀爬。後掌的第2、3趾合併成1趾,這個構造 (趾梳) 可用於梳理身上絨毛,維持毛皮健康。這種併趾 (Syndactyly) 是鑑別雙門齒目有袋動物的特徵之一。

無尾熊的食物高纖維、低熱量,必須節省能量消耗,因此,每天約17-20小時在休息和睡眠。當礦物質不均衡時,牠們會攝食少量土壤,來維持身體正常運作。樹棲型的無尾熊,除非要移居、繁殖、覓食等狀況,其餘時間均在樹上。天冷時,會背風縮成一團,以背部的厚毛抵禦寒風;天熱時,則四肢展開仰躺,或是腹面向下掛在樹上或樹枝間散熱。

近年來,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的棲地破碎化和路殺,以及天然災害和疾病傳染等因素,造成無尾熊的野外族群面臨極大的生存危機。

無尾熊生活照1
無尾熊生活照2
無尾熊生活照3
棉頭絹猴 Cotton-top tamarin
  • 學名:Saguinus Oedipus
  • 食性:雜食性,吃水果、植物的嫩芽、昆蟲
  • 分布:南美洲的哥倫比亞北部地區

小型靈長類「棉頭絹猴」屬於日行性動物,臉部無毛,裸露的皮膚為黑色;頭頂有濃密的白毛,背部及尾巴為咖啡色,腹側為白色。

一個家族通常是2-9隻,最多達13隻個體,會一起照顧團體中的寶寶。為躲避掠食者,多在樹林間活動,不常下到地面,所需的水分主要從食物中取得,是森林裡重要的種子傳播者。

近年來,因為棲地破壞、動物貿易等壓力下,導致野外族群面臨瀕臨絕種的危機。

棉頭絹猴生活照1
棉頭絹猴生活照2
棉頭絹猴生活照3
馬來貘 Malayan Tapir
  • 學名:Tapirus indicus
  • 食性:植食性,如植物的嫩枝芽、樹葉、樹皮、果實、 水果、草及水生植物。
  • 分布:分布於東南亞,從緬甸南部到泰國、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

黑白相間,全身中後段為白色體毛,其餘為黑色;耳朵豎立,耳緣末端為白色。短短的尾巴在噴尿時會豎起,呈開傘狀噴灑,而噴灑尿液也是一種標記領域的行為。

遇到危險時,會快速衝出叢林潛入水中,靠鼻子伸出水面呼吸或是潛入水中時間長達數十秒,直到敵人離去;若是無法逃到水裡便就地坐下,讓敵人誤以為牠是一塊大石頭而藉此逃過一劫。

剛出生的馬來貘寶寶深褐色的身軀,布滿白色條紋及花斑,有益於融入雨林地表層的光影裡,形成天然的保護色,但3個月後開始,身上的褐色毛及花紋會慢慢褪去,就會跟媽媽的顏色一樣是黑白兩色。媽媽和孩子之間會用獨特的高頻叫聲溝通,即使在茂密的雨林環境中,也不會擔心找不到彼此。

近年來,因為人類開墾伐木、棲地破碎化、路殺等原因,面臨極大的生存難題。

馬來貘生活照1
馬來貘生活照2
金剛猩猩 Gorilla
  • 學名:Gorilla gorilla
  • 食性:雜食性,以素食為主,85%為樹葉、莖及嫩芽此外也有根、花、果實及昆蟲。
  • 分布:赤道非洲。包括喀麥隆、加彭、剛果、薩伊、烏干達、盧安達、坦尚尼亞

群居性的金剛猩猩,全身灰色至墨黑色,成年雄性背上為銀白色。體型雄壯,臉部無毛,雙手靈巧,用來處理食物。

雌性和金剛猩猩寶寶會用樹葉、樹枝在樹上作窩睡覺,而體重較重的雄性金剛猩猩較常於地面築窩,一個窩通常只用一個晚上就不再使用。

在茂密的雨林環境中,帶領群體的雄性個體會散發出特殊氣味告知家人身處位置。

金剛猩猩因為棲息地富有鈳鉭鐵礦,而這些皆是電阻器的原料,人類大量挖掘採集使金剛猩猩的生存環境快速破碎與惡化。

金剛猩猩生活照1
金剛猩猩生活照2
金剛猩猩生活照3
非洲野驢 African Wild Ass
  • 學名:Equus Africanus Somaliensis
  • 食性:植食性,以草、 樹皮、樹葉為食
  • 分布:衣索匹亞及東非厄利垂亞南邊,在索馬利亞可能有一個小族群

非洲野驢背部鬃毛直立,腿上有類似斑馬的黑色水平條紋。牠們是群居性動物,生活在石礫沙漠環境,活動時間是涼爽的清晨與黃昏,白天天氣太熱時,會躲在山邊陰涼處休息。

當受到威脅時,會發出警戒聲,並快速逃跑,而剛出生的野驢寶寶必須在短時間內學習站立,避免淪為天敵的食物。

非洲野驢因被當作食物及藥材的獵捕壓力,棲地、水源、食物來源與通路持續縮減,雌性生殖個體及幼仔生存風險偏高,甚至可能和人類圈養的家驢雜交等衝擊,正面臨野外族群數量驟減的困境。

非洲野驢生活照1
非洲野驢生活照2
黑腳企鵝 Jackass Penguin
  • 學名:Spheniscus demersus
  • 食性:近岸覓食,常僅20公里遠,可潛水到130公尺處。白天海中覓食,當天晚上上岸。吃小型魚類、蝦、甲殼類 (小型魚為主食,偶見烏賊)
  • 分布:那米比亞 (Namibia) 及非洲東南 (南非南端) 沿岸海洋、島嶼

臉頰黑,眉毛到頭部的白色部分寬闊,眼前面呈橙紅色 (降溫管道),喉胸腹為白色,從胸到腹有粗黑線條。

黑腳企鵝寶寶剛出生就毛多,頭灰、胸帶不明顯。寶寶們會先換成亞成鳥羽色,再換成鳥羽色,整個過程須經2個冬天。

好奇、膽小又謹慎的黑腳企鵝,屬於溫帶氣候企鵝,散熱有撇步:身上薄羽、蓬鬆羽、薄皮下脂;陸上活動時,會找遮蔽地,有張口喘氣散熱習慣。

當企鵝爸媽愛的結晶生出來時,會輪流孵蛋、餵企鵝寶寶,每天要花很多時間在海裡找牠的食物,把肚子裝得滿滿的回來反芻餵給企鵝寶寶吃。

因為海洋汙染、掠食者的攻擊,以及海洋資源消耗等因素,使得野外族群快速下降,面臨瀕臨絕種的問題。

黑腳企鵝生活照1
黑腳企鵝生活照2
臺北赤蛙 Taipei frog
  • 學名:Hylarana taipehensis
  • 食性:以小型昆蟲為主食
  • 分布:臺灣、香港、澳門、中國南方及越南北部等

體型纖細修長,雌性成蛙身長約為4.5cm,雄性成蛙約為3.5cm。吻端尖長,鼓膜大且明顯,體背黃綠或草綠色,吻端至體側有黑褐色寬縱帶,有白色背側摺。

喜歡居住在有水生植物的濕地、草澤等周邊有植被的靜水域環境。

近年來,因為人為開發造成棲地切割與破碎化,更因追求大規模農產而過度使用化學農、肥料,造成遷移分佈的困難,以及食物的缺乏,面臨野外族群瀕臨消失的困境。

臺北赤蛙卵

臺北赤蛙胚胎發育

胚胎發育

臺北赤蛙變態

變態

臺北赤蛙幼蛙上岸

幼蛙上岸

臺北赤蛙亞成體

亞成體

臺北赤蛙抱接

抱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