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手機菜單開關
動物認養選單
:::首頁> 動物認養> 保育成果
最近更新2020/5/1 上午 12:00:00
JUN 15
WED

留給石虎一個家-域外保育和域內保育推展

留給石虎一個家-域外保育和域內保育推展
計畫名稱:10706_石虎之域外與域內保育推展(五)-石虎熱區監測、個體活動範圍研究及石虎保育推廣
計畫主持人: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林育秀助理研究員

石虎(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為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在台灣的發現地點十分零星,主要生存的環境位於低海拔,因棲地面臨嚴重開發、破碎化及過度人為干擾的威脅,另因和人的活動重疊度高,可能攻擊農民或農場圈養的雞隻、造成農民損失而遭受捕殺傷亡(劉建男等 2003;裴家騏 2006;顏仁德 2010)。從1994起,本中心累計獸鋏夾傷的案例為21起,2001年起共計11起14隻失親幼獸的案例,且自2011年底迄今的路殺案例累積多達74起,可知石虎在野外面臨嚴重的生存威脅。

石虎小魚
目前居住在臺北市立動物園的石虎「小魚」,除了作為石虎域外保育的一環,也期望透過推廣教育展示,讓民眾意識到石虎與自身土地連結的重要性。照片來源:臺北市立動物園

正因如此,域外保育(ex situ conservation)的工作刻不容緩,域外保育的最終目標,是將生物重新引回自然環境,我們必須在野外保有適當的棲息環境,只將生物保存在人為環境是不夠的。「域外族群保育管理技術準則」指出域外保育應被視為是確保野生族群存活的一種工具,是在特殊情況下輔助域內保育(in situ conservation)的一種替代方案,且必須盡可能和域內保育有效整合。IUCN建議域外保育的單位應盡可能有效利用資源,儘可能發揮域外保育族群最大的保育與利用價值。

本計畫持續進行域外保育和域內保育工作,利用紅外線自動相機(品牌和型號為KeepGuard SD1039和Browning BTC-8FHD)調查集集與中寮地區石虎之分布和豐富度狀況,由於石虎的棲息地以淺山地區為主,且多集中在海拔500 m以下(裴家麒、陳美汀 2008),因此在自動相機的架設樣點以海拔500m以下為優先考量,但海拔500-1000m也是石虎可利用之棲息地,所以也會納入選項。先依TWD-97座標系統切割為1 km x1 km的網格,由於受限自動相機的數量以及人力負荷,並考量苗栗地區石虎的活動範圍約4-6 km2(裴家麒、陳美汀 2008),本研究以每2 km x 2 km的範圍內選擇適當地點架設一部紅外線自動相機,但以過去石虎紀錄狀況較好的點作為長期監測點為主,並新增部分過去較少架設的棲地類型,例如農地及溪流。後續列入分析、計算的相機樣點需至少拍攝3個月或有效工作時數 > 1,000小時。

自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可回收資料的有效樣點共有27個,有效工作時數總共為140,647.67小時,約為5,860個工作天,扣除無法辨識的物種、人類,以及不知名蝙蝠(1筆有效相片數)、不知名鼩鼱(1筆)和鼠類(119筆)未能區分種類外,記錄到14種哺乳類動物共3,667筆紀錄,依有效相片張數多寡排序為鼬獾(Melogale moschata subaurantiaca)1,189筆、白鼻心(Paguma larvata taivana)937筆、家犬557筆、石虎245筆、家貓(Felis catus)239筆、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158筆、臺灣獼猴145筆、臺灣野兔(Lepus sinensis formosanus)44筆、臺灣野山羊(Capricornis swinhoei)42筆、臺灣野豬29筆、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pentadactyla)29筆、山羌(Muntiacus reevesi micrurus)24筆、食蟹獴(Herpestes urva formosanus)20筆、臺灣水鹿(Rusa unicolor swinhoei)9筆,其中家犬和家貓為非臺灣原生哺乳動物。

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南投縣集集、中寮地區石虎調查之紅外線自動相機設置樣點圖
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南投縣集集、中寮地區石虎調查之紅外線自動相機設置樣點圖(座標系統為TWD97)。圖片來源: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針對食肉目動物的部分,總共27個有效樣點中,有23個樣點記錄到石虎,比例達85%,共245筆有效相片數,平均OI值為1.82±1.63。共域的原生食肉目動物有鼬獾、白鼻心及食蟹獴,其中白鼻心分布最廣,僅有2個樣點沒有記錄到,但鼬獾的有效相片數最多,有1189筆,白鼻心次之,食蟹獴則只在7個樣點有紀錄,且有效相片數也最少,只有20筆。非原生種的犬、貓則分別出現在25和15個樣點,有效相片數則皆比石虎多,分別為557筆和239筆。

表、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27個紅外線自動相機設置樣點,石虎及5種共域食肉目動物之出現狀況。

樣點
編號
石虎
OI值
鼬獾
OI值
白鼻心
OI值
食蟹獴
OI值
家貓
OI值
家犬
OI值
01 1.66 2.73 3.21   1.66 1.66
02 0.15 0.61 7.83   0.15 0.15
03 5.27 3.55 10.88   5.27 5.27
04 2.52 75.46 5.97 0.63 2.52 2.52
05 1.20 4.12 5.32 0.53 1.20 1.20
06 1.70 7.21 22.48   1.70 1.70
07 0.93   3.71   0.93 0.93
08     0.47      
09 2.25 0.66 2.91   2.25 2.25
10 2.41 1.72 15.82   2.41 2.41
11 0.16 6.96 3.72   0.16 0.16
12 3.28 0.76 13.75   3.28 3.28
13 6.35       6.35 6.35
14 1.56   0.26 0.13 1.56 1.56
15 2.69 35.22 0.22 0.67 2.69 2.69
16 0.19 3.38 12.95 0.56 0.19 0.19
17 3.03 1.77 3.41   3.03 3.03
18 0.17 3.25 6.50 0.51 0.17 0.17
19 0.27 5.71 5.17   0.27 0.27
20   41.10 0.40 0.80    
21   3.53 8.33      
22 0.13 11.04 5.98   0.13 0.13
23   0.95 12.95      
24 0.86       0.86 0.86
25 0.50   0.50   0.50 0.50
26 1.98   0.66   1.98 1.98
27 2.62 14.50 8.42   2.62 2.62
平均 1.82 11.21 6.47 0.55 1.82 1.82

活動模式以扣除同群的有效相片數作分析,石虎以夜間活動為主,但白天的時段大多也都有紀錄(n=241),僅13~14時沒有紀錄,活動頻度最高的前3個時段分別為2~3時、3~4時及23~24時皆有22筆。

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紅外線自動相機所記錄到241筆石虎有效相片數(扣除同群)的時段分布圖
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紅外線自動相機所記錄到241筆石虎有效相片數(扣除同群)的時段分布圖。圖片來源: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延續去年度的調查結果,但以過去石虎紀錄狀況較好的點作為長期監測點為主,並新增部分過去較少架設的棲地類型,例如農地及溪流。本年度調查的27個有效樣點中,有3個位於通過綠色保育認證的友善耕作農地上,其中有2個點有紀錄到石虎,也會拍到農民在進行耕作或整理農地的行為,顯示農地是石虎會利用的棲地類型,也再次凸顯友善耕作對改善石虎棲地品質的重要性。根據團隊過去追蹤石虎活動範圍的研究資料,以及去年度救傷個體-小草,野放後的資料,溪床及高灘地同樣是石虎會利用的棲地類型,所以今年度也選擇了3個樣點架在溪床環境上,分別是2個點位於集集鎮的濁水溪,以及1個點位於中寮的平林溪,3個點的工作時間都不算長,因為雨季時都可能變成行水區,且濁水溪還有開採砂石的關係,導致部分溪床會成為砂石車頻繁往來的道路,但3個點中有2個點都有拍攝到石虎,濁水溪其中1個點,以及平林溪都不止記錄到1次石虎。溪床及兩岸高灘地除了可提供石虎躲藏和覓食之外,對於活動範圍大的物種來說,其實也是非常重要的生態廊道,提供進行長距離移動的自然通道,然而過去的溪流整治和水土保持工程幾乎完全忽略考量動物利用的部分。藉由對於石虎更多的調查和分布研究,讓我們對於石虎的保育對策能有更精準的建議,在積極和水利相關部門討論後,相信未來對於石虎和其他野生動物友善的措施會越來越普及,也減少對於棲地的切割和破壞。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