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名稱:10708_穿山甲人工飼糧添加蟻類之營養、消化率分析及排遺菌相變化關係之探討 計畫主持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 林宗岐教授 全世界穿山甲共有8種(4種分布於亞洲,另外4種僅分布在非洲)。穿山甲數量稀少的最大原因莫過於龐大的市場需求,坊間宣稱穿山甲的肉和鱗片具有療效,造成非法濫捕,尤其是中國及越南,走私活動日益嚴重。在2011至2013年間,全球所查獲非法走私的穿山甲個體高達11-23萬隻;這些案例只是冰山一角,專家估計還有90%的穿山甲在非法交易中被無情殺害。 中華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分布在印度、中國、不丹、泰國、越南、柬埔寨尼泊爾、寮國及臺灣。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在2014年將中華穿山甲列為極度瀕危物種(CR),而臺灣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pentadactyla)屬於中華穿山甲的一個分支,是臺灣的特有亞種。 臺灣穿山甲的身體像是穿了盔甲一樣,除了腹部和臉部外,幾乎全身由鱗片所覆蓋;這種夜行性的哺乳類生性溫馴,遇到危險時會捲縮身體保護自己。穿山甲的鱗片雖然堅硬,但也敵不過野狗尖利的牙齒和鋒利的獸鋏。野生動物急救站在2018年所接收的穿山甲高達48隻(包括健康與受傷個體),能夠幸運活下來且回歸自然環境的穿山甲數量非常少,有些穿山甲因爲受傷程度嚴重,經過評估後無法野放,故送往臺北市立動物園飼養並作爲研究及教育推廣用途。 穿山甲都吃什麽? 穿山甲並沒有牙齒,它們是以細長且佈滿黏液的舌頭取食螞蟻與白蟻。穿山甲的視力不是很好,但它們擁有靈敏的嗅覺;在野外,穿山甲一但發現螞蟻或白蟻的巢穴,便利用前肢的爪子大肆挖掘,巢穴破壞後螞蟻或白蟻便開始瘋狂亂竄,此時穿山甲便以舌頭取食蟻類的成蟲及幼蟲。目前研究得知穿山甲好食蟻類,然而穿山甲對食物是否有所偏好?且每次攝食蟻類的數量又是多少?以上這些問題可以藉由研究穿山甲的排遺(糞便)一窺究竟。
穿山甲食性研究與它的重要性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的孫敬閔研究員,在野外採集穿山甲的排遺樣本中,發現大量螞蟻頭部及白蟻大顎的殘骸;透過繁複的程序將這些未能被消化的生物特徵與雜質分離,透過物種鑑定,分析臺灣穿山甲取食的螞蟻與白蟻種類。研究結果顯示排遺樣本中螞蟻佔5亞科,23屬,共44種;白蟻佔2科,4屬,共4種。臺灣穿山甲以取食地棲型螞蟻為主,平均一次可以取食3,000甚至10,000隻螞蟻;而且夏季取食螞蟻及白蟻的數量比冬季多。 野外受傷的穿山甲個體往往對人工餌料在適應上有困難,必需進食螞蟻或白蟻方能維持身體機能儘早復原。另外,穿山甲幼獸在某個生長階段需要進食螞蟻或白蟻個體,才能順利長大為成獸;動物園可以藉由這些珍貴的野外資訊,參考野外穿山甲的食性,改良人工餌料的比例,調配出最適合穿山甲的餌料,讓園內圈養的穿山甲獲得更完善的營養攝取,提升穿山甲的存活率。
展望 臺北市立動物園是全世界唯一能夠成功繁殖穿山甲,且撫育爲成獸的動物園。儘管園内擁有成功繁殖穿山甲的技術,但復育的速度遠比不上野外滅絕的速度。臺灣穿山甲的保育工作刻不容緩,單憑生物專家、獸醫與保育員的努力還不夠,政府與民衆必須共同參與保護臺灣穿山甲:嚴厲打擊非法買賣,不食用穿山甲之肉和鱗片、飼養的犬隻定必繫上鏈條,不放任它們在野外游蕩攻擊穿山甲、極力取締非法使用獸鋏的行爲。唯有大家多方面的努力,臺灣穿山甲才能在這塊寶貴土地上永續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