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手機菜單開關
動物認養選單
:::首頁> 動物認養> 保育成果
最近更新2020/5/4 上午 12:00:00
JUN 15
WED

歐亞水獺金門家

歐亞水獺金門家

計畫名稱:10701_歐亞水獺域內與域外保育研究與合作(四)-棲地破壞對族群干擾狀況監測
計畫主持人:臺北市立動物園 張廖年鴻助理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 李玲玲教授

經歷了數十年的艱困軍事戰備任務,金門在退下戰地的神祕面紗後,展現許多令人驚豔的面貌。固若金湯的戰鬥堡壘、保存完整的聚落建築、傳統古樸的閩南風情,還有讓人意外的豐富生態。戰地任務期間加諸於金門這塊土地人民的諸多限制,反而保護了同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蟲魚鳥獸;在人口稠密、土地高度開發利用的閩南地區意外的成為野生動物的庇蔭所。如在金門過境的栗喉蜂虎、身世頗有爭議的緬甸蟒、已經在臺灣絕跡的大鱗梅氏鯿,以及在臺灣也匿跡多年的歐亞水獺。

臺北動物園收容的歐亞水獺
臺北動物園收容的歐亞水獺。照片來源:臺北市立動物園

歐亞水獺屬於食肉目貂科動物,主要棲息於淡水環境,偏好污染少、干擾少、食物豐富的溪流、湖庫、沼澤或海岸等水域間活動。牠們以魚類、蝦蟹類為主食,一般身體長約60至80公分,尾長在30至50公分左右。歐亞水獺曾經活躍歐亞非大陸,北從寒冷的西伯利亞、堪查加半島、歐洲大陸、非洲北部到中國、朝鮮半島、日本、臺灣、海南島、中南半島、印度等地,是分布最廣的哺乳動物之一。但由於狩獵、土地開發利用、殺蟲劑濫用、環境污染破壞等威脅,上個世紀各地的歐亞水獺族群快速消失萎縮,2000年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估為易危物種(vulnerable species; VU)。在歐洲,歐亞水獺在荷蘭、瑞士、列支敦斯登等國及許多地區一度消失匿跡,經過多年的保育努力,目前歐洲族群慢慢在恢復中。在日本,最後一隻水獺出現於1979年,此後再也沒有被人發現過;2012年日本環境省正式宣布水獺在日本為「滅絕物種」。有學者認為日本曾有不同於歐亞水獺的特有種日本水獺,但現今這些研究討論都已經太遲,日本境內的水獺已經絕滅,僅有博物館保存的少量標本讓人憑弔追思。在中國大陸,近年來也少有歐亞水獺被發現的報導。香港嘉道理農場的研究人員整理了近年中國大陸關於水獺調查分布的文獻,指出大陸的歐亞水獺經過1980年代大量獵捕後族群數量可能減少了90%,在部分地區甚至已經絕滅。比較好的消息來自南韓,南韓經濟起飛後於1982年展開多次的全國性歐亞水獺分布調查,雖然早期調查發現歐亞水獺族群呈現衰退狀態,經過保育人士的積極奔走、努力喚起南韓民眾對於歐亞水獺的保育意識後,在2010年南韓境內的水獺族群已見明顯恢復,並在民間、政府及企業多方努力下於2013年成立「韓國水獺研究中心」,整合歐亞水獺的生態研究、救傷收容、教育展示等工作,持續推動歐亞水獺保育相關業務。現今歐亞水獺在南韓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受關注野生動物,族群甚至漸漸回到人口稠密的都會地區,連首都首爾的地鐵站監視器都拍到歐亞水獺出入的畫面。臺灣本島早期也曾是歐亞水獺的棲地,近年來沒有記錄過野生水獺,是否還有歐亞水獺存在實在不大樂觀。目前唯一能看到歐亞水獺的地方僅在臺北動物園,園內台灣動物區照顧著2014年收容的三隻來自金門的水獺幼獸大金、小金兄弟和金莎。福建沿海的金門能保有東亞地區南韓以外唯一穩定的歐亞水獺族群,殊屬可貴

為什麼金門還能保有水獺?除了前述所提,戰地任務時期的限制抑止了狩獵及棲地破壞,保有許多林木茂密的棲地外,金門軍民也挖掘大量蓄水池塘,提供水獺相當多的居所。更重要的是金門的水域如湖庫、埤塘與海岸地帶多半有溪溝相互連通,形成綿密的水系通道,讓具有領域性的歐亞水獺有擴散遷移的機會。而溢出各水域大量繁衍的外來種吳郭魚也意外的為金門水獺提供了豐沛的食物來源,成為維繫水獺族群發展的重要資源。異於群居的小爪水獺或江獺,歐亞水獺是非常害羞謹慎的動物,不大容易被觀察到。雖然牠們白天也有可能出現,但主要在夜間覓食活動。

田野間的野外調查-1
田野間的野外調查-2
田野間的野外調查-3
田野間的野外調查。照片來源:本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李玲玲教授及其實驗室團隊長期追蹤金門歐亞水獺的族群動態,主要是利用觀察記錄排遺的方式來確認水獺的行蹤。臺北動物園的研究團隊在2016年也開始參與這項族群監測任務,定期到金門水獺出沒的地點記錄有無排遺出現,並撿取新鮮的水獺排遺,用酒精固定冰存後帶回實驗室進行排遺內水獺DNA萃取及後續的序列比對、個體辨識等工作,希望藉此建立金門水獺的個體資料庫及親緣關係譜系,追蹤金門水獺的族群動態

記錄追蹤水獺排遺是最不干擾牠們的調查方法
記錄追蹤水獺排遺是最不干擾牠們的調查方法。照片來源:本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小心蒐集水獺排遺
小心蒐集水獺排遺。照片來源:本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此外,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林良恭教授的研究團隊也利用自動照相機調查技術研究金門水獺的棲地利用及行為模式,累積了許多珍貴的影像資料及活動記錄。在地的金門縣政府、金門國家公園、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等公家單位及民間團體對於水獺保育也不遺餘力,除了對各研究團隊提供充分的行政支援外,更肩負起第一線的棲地維護、溝渠疏通、路殺防治宣導、訊息通報、收容救傷等工作,期望在多方合作下保有水獺的一線生機,為水獺保育的未來找出路。

水獺是水域環境的重要指標生物,是濕地生態系食物網中最高級的消費者。牠們的存在說明了當地生態系統維持一定程度的健康及功能性。一旦環境水體受到污染破壞,牠們往往是最敏感、最先受害的物種。在歐洲、南韓等地的努力下,歐亞水獺的全球族群數量逐漸恢復;2004年,IUCN把歐亞水獺改列為比較安全的近危物種(near threatened; NT)。雖然目前金門仍保有穩定的歐亞水獺族群,但牠們現正受到土地開發、棲地破碎萎縮、水資源短缺、水道淤積阻隔、污染等因素的威脅,還包括水域通道被阻隔後被迫冒險通過道路而遭到車輛撞死(路殺)的可能性。大小金兄弟跟金莎的媽媽可能就是受到當時工程的干擾驚嚇而離開,留下無助的小水獺們。現今三隻小傢伙已在臺北動物園順利長大,小金跟金莎更傳出好消息,今年生了一對小寶寶。話說回來,金門島面積太小,能夠容納的歐亞水獺族群個體終究有限,長久下來小族群的繁殖在遺傳多樣性的考量上是相當不利的。金門鄰近地區是否有其他水獺族群?能否透過族群間個體交流來保持遺傳多樣性?這也是研究團隊急著想知道的事情。

歐亞水獺默默的伴隨著金門百姓生活了數百年,牠可能出現在郊外偏遠的水庫或海岸,也可能長期居住在村落的風水池中,出沒於金門人的前廳後院。像金門的水與酒一般,歐亞水獺已經與這塊土地融為一體。保有水獺即保有優質的生活環境,金門水獺的存在正是里山生活的具體實踐。在全球土地開發利用的潮流趨勢下,我們是否應該反思,需要努力爭取的是高樓林立的蝸居空間,還是親近土地山林的生活模式?有沒有辦法在兩者間找到平衡?金門也是歐亞水獺的家,牠們也是金門子弟,見證了金門豐富人文與生態環境的榮耀。我們不應讓牠們獨自面對人類帶來的困境。對於金門歐亞水獺的保育及未來,我們責無旁貸。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