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手機菜單開關
動物認養選單
:::首頁> 動物認養> 保育成果
最近更新2020/7/22 上午 12:00:00
JUN 15
WED

「臺灣穿山甲」的動物園的域外保育行動

「臺灣穿山甲」的動物園的域外保育行動

計畫名稱:10802_臺灣穿山甲之照養管理與保育教育推動(五)-保育繁殖技術發展、救傷醫療野放評估追蹤與保育連結
畫主持人:臺北市立動物園動物組羅諠憶研究助理 / 報導撰文:尤宣雅

牠的鱗片是華人眼中的補藥,毛皮是貴族時尚的象徵,華麗的外表引來殺身之禍,臺灣是中華穿山甲的淨土,庇護了中華穿山甲,身為地主的我們,可以為中華穿山甲做什麼呢?動物園又在這片土地上扮演什麼角色?

穿山甲的保育繁殖計畫-故事從救傷收容講起

70年代左右臺北市立動物園開始進行救傷工作,醫療被流浪動物攻擊、獸夾夾傷的穿山甲,受傷部位包含尾巴、四肢,更有一些穿山甲背部與頭部被咬傷,這些穿山甲經過醫療與修養後,其中4成的個體健康地回到野外,但少數個體失去尾巴與後腳,而進入動物園內飼養。這些救傷動物在動物園內的職務是什麼呢?除了化身保育大使,進行展示與教育,讓更多遊客認識牠們,並投入保育行動。我們還可以做更多嗎?因此我們開始投入穿山甲的保育繁殖計畫,發展荷爾蒙分析技術使配對更有效率、透過超音波產檢推估懷孕期,並累積穿山甲胎兒與幼獸發育資料、幫助幼獸成長,建立穩定的穿山甲域外族群。並將這些經驗與數據回饋於救傷系統。

2019年進入臺北市立動物園救傷中心醫療的穿山甲。

2019年進入臺北市立動物園救傷中心醫療的穿山甲。
2019年進入臺北市立動物園救傷中心醫療的穿山甲。照片來源:本計畫成果報告

穿山甲保育繁殖計畫執行架構。
穿山甲保育繁殖計畫執行架構。資料來源:本計畫成果報告

繁殖資料於救傷系統的運用

雌性個體「貢糖」來自桃園,因後肢與尾部斷裂進入救傷中心醫療,後體重下降與食慾不振, 3日後不治死亡,解剖時發現腹中有胎兒,此胎兒兩耳間距(頭骨寬)為1.8公分,參考本園多年累積的胎兒超音波資料與幼獸形質資料,幼獸0日齡時兩耳間距(頭骨寬)約為2.7公分,此胎兒未達到出生年齡。因此也參考胎兒超音波產檢資料輔助判斷,「貢糖」的胎兒頭骨寬為1.8公分,參考以往胎兒產檢的資料,推測胎兒應該於2至3個月後臨盆。很不幸地,我們並沒有成功搶救這兩個生命。希望多年累積的繁殖資料,在未來我們能第一時間掌握動物資訊,在醫療及照養上能預作準備、對母獸增加營養補給、提早進行人工哺育預備等,或許能增加子代存活的機會。

穿山甲精子大發現

在穿山甲天生繁殖力低的狀況下,發展生殖細胞取得與冷凍保存技術,可以提升保種及繁衍的機會,且對於無法自然交配的個體,透過保存之生殖細胞進行人工授精方式,提升圈養穿山甲的繁殖潛力。今年有2位雄性穿山甲加入精子保存庫的行列,分別為「梧空」的父親「動保」與「梧愛」的父親「阿穿」。在穿山甲麻醉時,使用電激採精的技術,採集精子。再透過顯微鏡觀察穿山甲的精子的型態。穿山甲的精子長得相當奇特,精子型態分為長條頭與圓頭型,其中以長條頭型之比例較高,圓頭型只佔不到10%。關於同時擁有兩種不同型態精子的物種相關研究甚少,目前已知有文獻提出不同型態精子具有不同功能的假說;同一物種擁有不同功能的精子,這些精子會於受精作用上進行分工,目前已知可分為三種:攻擊型,攻擊其他個體精子制止進入輸卵管;凝膠型,產生凝膠阻擋其他精子進入輸卵管;生殖型,與一般精子作用雷同,主要為尋找卵子進行授精。然目前並沒有研究敘述不同功能的精子是否在型態上會有所差異,穿山甲精子型態多樣是否與其功能有關,此尚須更多研究始能釐清。

跨領域研究合作

1. 動力學測試:與倫敦大學皇家獸醫學院Professor John Hutchinson合作,進行運動力學實驗,實驗個體為園內圈養與救傷穿山甲,引導穿山甲走過壓力感測板,當足部接觸壓力感測板時,機器將記錄步伐位置、每一步伐的踏步力量、力量持續時間和達到高峰所需要的時間。針對殘肢個體及健全個體進行力學測量的數據比較,了解其是否具有差異性,未來這些數據可以做為野放評估的參考。本團隊於這個實驗中參與走道設計,並負責測試動物使用狀況,實驗中,本園計畫相關人員全程參與,觀察動物狀況。

動力學實驗,誘導穿山甲在實驗走道中活動,經過走道地面的壓力感測板。
動力學實驗,誘導穿山甲在實驗走道中活動,經過走道地面的壓力感測板。照片來源:本計畫成果報告

2. 覓食行為研究: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林宗岐教授合作實驗,預瞭解穿山甲食物選擇策略,探討3種因子是否影響穿山甲覓食,因子分別為距離、螞蟻種類與不同成長階段的蟻類。本計畫團隊協助實驗設計及設置,個體挑選及評估等,並為實際實驗執行場地。

覓食行為研究場地測試。
覓食行為研究場地測試。照片來源:本計畫成果報告

保育教育推廣

本年度在教育推廣方面,著重於救傷穿山甲議題及民眾保育行動進行推廣,透過展示救傷收容之殘肢個體的活動行為如殘肢如何影響穿山甲在野外的生存能力,帶出穿山甲於野外所面臨的威脅等訊息,並引導民眾思考可行的保育行動。透過分享穿山甲的生物背景知識,建立民眾對於穿山甲的基礎認知概念,以利民眾於野外遇到穿山甲時,可以善用背景知識協助做妥善處理。此外,搭配本園推廣教育活動,以不同訊息管道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科普傳遞予大眾,如:

1. 世界穿山甲日:與推廣組合作,於108年2月16日共同舉辦「2019年世界穿山甲日教育活動」,闖關遊戲共分為5關,內容包含穿山甲展場解說、野外穿山甲食性與動物園的人工飼糧介紹、救傷穿山運送方法。

2. Keeper's Talk 保母講古:活動於5月18日進行,以「動物的家」為主題,保育員於展場附近利用互動式教材,介紹穿山甲挖掘洞穴的習性,及共域於穿山甲洞穴的其他物種,呈現淺山生態系的哺乳動物類群。同時帶入穿山甲在淺山棲息地所面臨的威脅,如:獸夾與流浪動物等,最後引導遊客至展場,透過觀賞動物採食,介紹穿山甲的照養方法、展示個體簡介,藉此呈現動物園的穿山甲保育計畫。

世界穿山甲日活動穿山甲救傷介紹、絹印DIY與穿山甲人偶見面會。

世界穿山甲日活動穿山甲救傷介紹、絹印DIY與穿山甲人偶見面會。

世界穿山甲日活動穿山甲救傷介紹、絹印DIY與穿山甲人偶見面會。
世界穿山甲日活動穿山甲救傷介紹、絹印DIY與穿山甲人偶見面會。照片來源:本計畫成果報告

保母講古活動。
保母講古活動。照片來源:本計畫成果報告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