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手機菜單開關
動物認養選單
:::首頁> 動物認養> 保育成果
最近更新2018/11/26 上午 12:00:00
JUN 15
WED

為動物們的健康把關-食肉目重要傳染病篩檢與免疫監控計畫

為動物們的健康把關-食肉目重要傳染病篩檢與免疫監控計畫
計畫名稱:105保研10_食肉目與無尾熊常見重要傳染性疾病之分子篩檢與免疫狀態監控計畫
計畫主持人:國立臺灣大學 林辰栖副教授 / 報導撰文:黃陳浩

黑熊、山獅、水獺及雲豹,這些大家在動物園內熟悉的動物們,在生物分類學上同屬為食肉目動物。儘管這些動物在園區中均有獨立的圈養區域及活動範圍,但園外野狗及野生動物的侵入仍為這些個體的健康帶來潛在的威脅。

為動物們的健康把關-食肉目重要傳染病篩檢與免疫監控計畫

臺灣大學林辰栖副教授的研究團隊,針對在食肉目野生動物身上會造成危害的犬瘟熱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CDV)及犬()小病毒(ParvovirusPAV)開發分子檢驗工具,用以篩檢園內食肉目野生動物的可能感染情形,並作為疾病確診的工具。

一般而言犬瘟熱病毒最常侵犯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及上皮組織。臨床症狀隨著環境狀況、動物種別、年齡、個體的免疫能力而有不同型態及嚴重程度的差別,有時可能僅出現食慾減退、發燒、鼻炎、結膜炎等輕微的病徵,亦可能發展為呼吸、消化及神經系統症狀,隨著病程引發肺炎、濕咳、呼吸困難、嘔吐、血樣下痢、腸套疊、嚴重脫水、肌肉震顫及共濟失調(指肌力正常但因神經系統損傷所導致的運動協調障礙,無法維持軀體姿勢及平衡),感染的動物常因體液流失及電解質失衡而導致死亡。

()小病毒之傳播主要透過糞口及飛沫傳染,目前已證實可感染許多野生動物,如獅子、老虎、美洲豹、山獅、猞猁、印度豹、歐洲野貓、長鼻浣熊、貂及水獺等 (邱慧英 et al. 2000)。犬小病毒發生於犬隻的感染初期症狀為沉鬱、厭食、發燒及嘔吐。隨即發生血樣黏液性下痢、脫水及失重的情形,嚴重者在3-5天內會陷入昏迷或死亡 (何昭堅,2000)。臨床症狀表現,會因病毒侵犯的組織不同,而主要分為腸炎型與心肌炎型。小病毒感染貓科動物時,主要的攻擊目標也是體內分裂快速的細胞,如淋巴細胞、骨髓細胞及腸道上皮細胞。臨床上常見的症狀包括嘔吐、下痢、體液與電解質失衡,大型貓科動物感染本病時可能出現抽搐的神經症狀。在非貓科的野生動物中,本病常和犬瘟熱混合感染。

今年度園內送檢的動物分別計有亞洲黑熊、臺灣黑熊、孟加拉虎、長鼻浣熊、狼犬、非洲獅、山獅、小爪水獺、歐亞水獺、雲豹、食蟹獴與穿山甲共12物種49份檢體進行檢驗。檢體採集包括血液、咽喉拭子、鼻咽分泌物、痰液、肛門拭子、糞便、活體組織或切片。將這些檢體經由病毒培養、核酸分離、DNARNA加熱變性後作為模版,再加入引子(人工合成,與特定DNARNA互補的寡核甘酸片段),經聚合脢鏈鎖反應(PCR)、跑膠電泳及紫外燈照射後,呈現出具有特定分子量的PCR基因片段產物,藉由核酸定序分析,檢測出送檢病例分別對於不同病毒感染之陽性率。

檢測結果發現園內犬瘟熱與犬(貓)小病毒呈高檢出現象,犬瘟熱病毒陽性動物共計有11/15(隻);犬()小病毒陽性動物有10/15(),經與園內獸醫師討論,認為可能原因為新進動物或鄰近園區的野生食肉目攜帶病毒,以及動物接種疫苗所造成的偽陽性現象。建議應針對疫苗的毒株設計可區分疫苗毒與野外毒的分子診斷工具,以避免因疫苗引起的偽陽性結果而影響病毒篩檢的準確性。

犬瘟熱病毒及犬()小病毒,不僅在伴侶動物中造成危害,更因為彼此生活圈的重疊,以及生活習性的緣故,使得這些病毒在野生動物中亦造成相當程度的傷害。而在動物園中的野生動物,由於地緣關係,更容易與豢養或是野外的家犬貓、以及其他園外的食肉目動物接觸,使得牠們感染上述病毒的可能性大大提升。有鑑於此,建立一套有效率的快速病原篩檢平台,用以快篩園內具有疑似症狀的動物,可達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之效;或是在發現有動物感染時,及時進行防疫措施,以防範這些病毒進一步波及園內其他動物,可有效降低園內的損失,並確保園內動物的生活品質與健康。而不同病毒可能會因環境與宿主的互動產生變異性,因此定期確認引子對是否能有效偵測出病原也是我們持續關注的議題,未來園內動物也應以定期檢測的模式來確保動物的健康,並累積數據來追蹤病毒是否發生變異性、以及這些變異對於動物健康之影響。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