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名稱:106保研1_歐亞水獺域內與域外保育研究與合作(三)
計畫主持人:臺北市立動物園 張廖年鴻助理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 李玲玲教授
報導撰文:蕭涵融
歐亞水獺是金門地區極具代表性的珍貴野生動物,牠們生性敏感、數量稀少,分布與生存現狀與人類活動與干擾息息相關。透過林務局野生動物救傷收容計畫,2014年自金門緊急移置臺北市立動物園的三隻歐亞水獺,分別是「大金」、「小金」與「金莎」,雖然牠們在動物園暫時獲得了妥善的照養,但加緊保護野外自然棲地中的歐亞水獺族群,更是刻不容緩的重要工作! 臺灣區歐亞水獺。照片來源:臺北市立動物園 Facebook 粉絲專頁 在動物園看到水獺們在水裡靈活的游泳,在陸地融化的萌樣,但鮮為人知的是,臺灣全島1500公尺以下山區的溪流其實都曾是歐亞水獺的棲息地,但目前臺灣的水獺已經很久沒有被目擊的紀錄了,甚至根本不知道他們曾經在臺灣本島棲息生存過的。歐亞水獺對生存環境的要求高,需要足夠乾淨的水,充足的魚蝦貝類作為食物,喜歡棲息在坡度較緩的水岸,躲藏在茂密的植被裡。牠們活動範圍廣,因此水域的連結對他們而言,非常重要! 根據調查,金門大部分的水域與沿海地區都可發現歐亞水獺活動的痕跡,特別是金門東側的礁岸及南部沙岸水獺痕跡較多,西側海岸明顯較少。但近年金門開放觀光,政府實施道路建設導致當地地形地貌、植被水系有相當大的變動,自然野地與水岸植被相對來說大幅減少,而用水量的增加與水質汙染的問題也實為苦惱。 不只水資源的破壞,在陸地,金門道路密度高,因為水域被破壞,迫使水獺須經由陸地遷移到新棲地,在這途中水獺被路殺、水獺受傷,亦或是幼獸走失需要被救援等問題層出不窮,種種跡象告訴我們顯示金門地區水獺面臨極大的生存威脅,必須更加注重及加強保育。 金門工程進行,地貌改變甚大。照片來源:本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多年來水獺計畫成果效益顯著,研究團隊於去年間,每季赴金門,採集水獺新鮮排遺、做基因標記分析以利鑑定個體身分,鑑定個體並進行繁殖配對。 本計畫這次執行包含了:
金門野外排遺樣本採集及分析
典型的水獺排遺。照片來源:本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臺灣及閩南地區水獺資訊蒐集 運用網路無國界,與國際水獺研究者維持聯繫,持續蒐集有關歐亞水獺之報導、文獻並掌握目前兩岸水獺現況。
域內保育工作-棲地改善及保育研究資訊彙整 持續與金門縣政府、金門國家公園、金門民間保育組織、東海大學以及國際歐亞水獺保育專家等聯繫與合作,定期召開會議,共同研商金門地區歐亞水獺棲地保育及改善方式,本團隊並協助進行路殺個體身分鑑定、雄性個體精子冷凍保存等相關工作。 域外保育工作-救傷、收容及照養系統建置
與金門縣政府、金門國家公園及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等保育團體合作,共同規劃及執行金門地區歐亞水獺救傷收容及後送系統相關作業流程制定、人員訓練等,以利其系統流程更為順暢成熟。 協助推廣水獺教育
為增加金門地區大小朋友們對歐亞水獺的保育意識,本園也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金門縣政府、金門國家公園等單位合作,於106年11月期間,讓歐亞水獺布偶化身保育大使,前進金門農業試驗所、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及金門在地小學等地,舉辦「保育金門歐亞水獺」系列活動,推廣水獺相關的保育活動,帶領民眾認識水獺並教育水獺保育等知識,認識水獺從民間做起!
上段提及,目前金門地區諸多鄰近水獺活動水域之工程持續進行中,水獺族群仍面臨棲地縮減、移動路徑受阻及路殺威脅,未來存續堪憂。為了更有效保育該物種在此區域存續,金門縣政府、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和臺北市立動物園已成立一個協調機制小組,並邀請專家學者不定期舉行水獺保育會議。
其會議共同規劃「歐亞水獺保育策略與行動計畫草案」,以落實保育工作。
策略一:
策略二:
策略三:
策略四:
策略五:
於消波塊縫隙下採集到海岸個體樣本。照片來源:本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當然,與國際間交流接觸,彼此談話、分享對於水獺保育來說其重要性是逐年增加的。本計畫執行期間,團隊人員也赴德國柏林參與保育計畫專家群年會(GPSG),除了與來自國際重要博士交流水獺保育經驗,說明金門地區現況以及目前團隊努力方向外,也參訪了德國著名的水獺中心,參觀紀錄其保育中心自然環境設計及請教水獺照養問題,互相分享彼此經驗,盼作為動物園現場水獺照養之參考。 與 IUCN 水獺類群專家群主席 Nicole Duplaix 女士合影。照片來源:本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水獺的保育成效逐漸顯著,就在今年,動物園的「小金」與「金莎」順利產下2隻水獺Baby,並命名為「無憂」、「無慮」。這也是台灣首次成功繁殖歐亞水獺,為歐亞水獺的整合保育踏出重要的第一步! 近年來動物園在水獺保育工作上扮演著協助的角色,不論是保育推廣、救傷或是人工繁殖等工作,目的就是為了給水獺一個永續的生存棲地。當然,這方面的努力不只是專家學者及研究團隊的責任,以人民的角度監督政府對於野生動物保育的推動以及幫助,從本身開始認識水獺並了解該物種習性。最重要的是,對大自然生態環境殺傷力最大的是人類,保護生態環境不只是淪為口號,保育野生動物不只是學者的工作,激發反思並落實環境與保育歐亞水獺的行動 溫馨小提醒:開車時眼看四方、注意是否有野生動物行經、不隨意棄養家中寵物、發現野生水獺即通報縣政府及相關單位,千萬不要觸碰、撿拾。只要擁有正確的保育知識,人人都能成為金門歐亞水獺的保育大使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