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手機菜單開關
動物認養選單
:::首頁> 動物認養> 保育成果
最近更新2018/12/29 上午 12:00:00
JUN 15
WED

蛙蛙的一小步 保育的一大步

蛙蛙的一小步 保育的一大步

計畫名稱:106保研3_臺北赤蛙保育計畫(13)
計畫主持人:臺北市立動物園 張明雄副研究員 / 報導撰文:蕭涵融

大尺度的環境變遷與棲地破壞接踵而至,許多物種正面對瀕臨滅絕的危機。其中兩棲類動物因為特殊的行為及生活史特徵,使其對環境變化格外敏感。相較於鳥類及哺乳類瀕臨滅絕物種約佔總物種的5%10%,世界上嚴重瀕臨滅絕的兩棲類動物占了全部兩棲類的21%,且絕大部分是因為棲地減少、棲地破碎化及棲地劣化等問題而受到威脅(Baillie et al., 2004)

臺北赤蛙(Hylarana taipehensis)是33種臺灣本土蛙類之一,黃綠色的個頭嬌巧纖長,搭配上體側白色的背側褶格外醒目,身型只有2-4公分,「嘰─嘰─」的細小單音鳴叫聲,在蛙群的大合唱中算不上出眾,卻藏不住臺北赤蛙的迷人魅力。過去在低海拔草澤、池塘及梯田等水域中常見牠們玲瓏的蹤影,但近幾年因棲地破碎化、土地利用改變、化學農藥汙染等因素,臺北赤蛙的家園被大肆破壞,族群數量也大幅下降,且情況持續拉警報!

臺北赤蛙是臺灣本土蛙類之一,體型修長,雌性成熟個體約4公分,雄性更小約只有2-3公分。
臺北赤蛙是臺灣本土蛙類之一,體型修長,雌性成熟個體約4公分,雄性更小約只有2-3公分。照片來源:臺北市立動物園新聞稿

於是,保育臺北赤蛙成了刻不容緩的工作。

除了在物種原有的棲地內開啟保育行動(域內保育)外,原棲地外的保育研究(域外保育)也是當務之急,透過域內與域外保育的並行並進,才有可能讓瀕危的物種重現生機。

臺北市立動物園對臺北赤蛙的保育努力可以從1995年談起,從那年開始持續進行的野外調查計畫,發現臺北赤蛙野外族群數量急遽下降。2014年的調查更發現,現今僅能在幾個零星棲地(新北三芝和石門、桃園楊梅和龍潭、臺南官田及屏東內埔)發現牠們可愛的身影。為了避免臺北赤蛙從此消失,動物園同時著手進行臺北赤蛙圈養繁殖計畫,希望藉由域外保育快速提升該物種數量。除了努力精進飼養管理技術以提升圈養族群存活率,了解臺北赤蛙從卵、胚胎、蝌蚪到幼蛙各個階段,喜歡怎樣的環境溫度及水質?偏好哪一種植被或棲地?不同的營養成分對其生長發育又有什麼影響?也初步建立臺北赤蛙發育對照表供後續研究參考,並致力於相關保育宣導及環境教育工作。若臺北赤蛙野外族群消失的那一天不幸地到來,這些域外保育及人工繁殖的成果,能成為派上用場的及時雨。

然而,保育行動不能停歇,本年度還有許多重要棘手的工作等著我們完成:

一、持續建立臺北赤蛙族群及棲地環境的長期監測資料,了解臺北赤蛙棲地環境的需求、探討影響其族群變動的因子及潛在威脅,並將跟臺北赤蛙生活在同一棲地的其他兩棲物種納入調查對象,以分析臺北赤蛙族群變動跟這些共域兩棲類的相關性。同時,與夥伴團隊合作,逐步尋找有潛力的合宜棲地,作為未來擬訂保護區管理策略,或再引入族群等相關保育工作的重要參考。
值得一提的壞消息是,部分樣區因進行大規模改善工程,本年度均無臺北赤蛙的目擊紀錄。再再證實棲地環境的大變動,是臺北赤蛙面臨生存危機的罪魁禍首。

高榮野生動物保護區。臺北赤蛙棲息於低海拔平原或丘陵地區的水田與禾草叢生的池塘,因棲地正是面臨農藥污染與土地開發壓力的區域,所以臺北赤蛙在臺灣已瀕臨滅絕。
高榮野生動物保護區。臺北赤蛙棲息於低海拔平原或丘陵地區的水田與禾草叢生的池塘,因棲地正是面臨農藥污染與土地開發壓力的區域,所以臺北赤蛙在臺灣已瀕臨滅絕。照片來源:稿

二、持續建構並精進臺北赤蛙的圈養繁殖技術,尤其著重於圈養繁殖個體之發育及生活史。臺北赤蛙就像人類一樣,需攝取各種各樣的營養素才能健健康康活蹦亂跳。本年度將眼光聚焦在影響蝌蚪成長發育的關鍵因子---蛋白質,又因為蝌蚪的口器在攝食過程中扮演要角,我們進一步探究蛋白質含量與蝌蚪的存活率、生長發育及口器型態之間有何關聯。研究發現,高蛋白質飼料無論在存活率、生長發育及口器修復上,皆有較佳的結果。然而低蛋白質飼料中含有的豐富微量元素,亦是蝌蚪生長發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營養。研究團隊初步建議以高低蛋白質混雜的複合方式進行餵飼,才能讓圈養繁殖的臺北赤蛙蝌蚪們各個頭好壯壯!
近幾年的研究已經發現,臺北赤蛙胚胎在恆溫環境中有較高的穩定性,且蝌蚪生長與環境溫度及水質情況密不可分,牠們偏愛植被覆蓋率較高的棲地,且環境中的降雨模擬裝置能有效提高繁殖行為的頻率。再加上本年度有關營養攝取的成果,搭配團隊建立的發育對照表,動物園已經越來越了解臺北赤蛙的大小事,同時期盼整合這些研究成果,確切掌握圈養環境繁殖的時機與環境需求,並與動物園展示教育與保育宣導工作有效地結合。 

剛由卵孵化的臺北赤蛙蝌蚪  剛變態上岸的臺北赤蛙幼蛙
剛由卵孵化的臺北赤蛙蝌蚪()及剛變態上岸的臺北赤蛙幼蛙(右)。照片源:臺北市立動物園新聞稿


三、研究過程中,能辨識出「此蛙非彼蛙」是很重要的,於是本計畫發展並嘗試符合現今動物福祉,且適合臺北赤蛙的標放技術,於園內半野放環境進行部分個體標記與試放。一方面分析標識的可行性,一方面觀察人工繁殖個體對野外環境的適應性及自然繁衍的情況。
一套合宜且成熟的標放技術,不僅能在日後攜回野放個體時,做為是否已重複捕捉等紀錄的參考,也可透過不同的標記進行相關族群管理,在族群調查的研究中功不可沒!

當然,臺北赤蛙的保育絕非靠動物園微薄之力就能完成,更重要的是連結各機關、團體、社區、學校及企業等夥伴關係的參與,共同推動臺北赤蛙域內及域外保育。同時積極與相關農政機關及團體串連,攜手達成有善農業與生態保育之結合。臺北赤蛙是臺灣生態極其珍貴的資產,卻在一次次棲地破壞的壓力下,一步步走向滅絕。動物園多年致力於臺北赤蛙域內外保育,但想趕上物種消失的速度,需要更多你我他的加入,持續關心臺北赤蛙(當然也要關心所有與我們共生在地球村的生物)並積極推動相關保育事務,讓這些珍貴的霹靂嬌蛙能繼續牠們的蛙生旅程!

第十屆全球「拯救瀕危青蛙日」,動物園與桃園市楊梅高中合作,共同辦理「潮蛙旅行趣」教育活動。
第十屆全球「拯救瀕危青蛙日」,動物園與桃園市楊梅高中合作,共同辦理「潮蛙旅行趣」教育活動。照片來源:臺北市立動物園新稿

動物園進行「臺北赤蛙」域內外保育研究,域外圈養繁殖部分已有良好成果
動物園進行臺北赤蛙域內外保育研究,域外圈養繁殖部分已有良好成果。照片來源:臺北市立動物園新聞稿

回頂部